受大环境的冲击,从2020年开年以来,整个楼市已经开始举步维艰,房企们纷纷开始“自救”模式,线上直播、VR看房、无理由退房、买房送车等卖房招数层出不穷。
本以为这届房企已经拼了,但近日两个跟卖房有关的新闻再一次刷新了“花式卖房”的上限。
继郑州房票安置政策落地后,同一天,河南商丘市和开封市的两个楼盘的两份“另类”销售海报在网上流传。
一份出自河南商丘市民权县的建业河畔洋房,活动内容为“2元/斤,小麦换房”,最高可抵16万房款;另一份来自河南开封市杞县的建业城,“5元/斤,大蒜换房。”
两份海报分别印有“爱心助农、高价收购小麦抵首付”、“爱心帮扶,助力安家”的字样。
根据项目销售人员称,活动起止时间为6月20日—7月10日,购房客户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将小麦销售给指定收购商,款项可抵首付款。小麦多少都收,但可抵扣首付的上限为16万元,另外对于房源也没有限制。
据悉,这场“惠农活动”还是非常有成效的,其中一个项目已经带动成交了将近40套。
只是没想到楼市割韭菜就算了,现在连小麦也不放过了。
就当房企河南建业的卖房奇招引发广泛关注时,网上又流传出了一则#青岛一街道将推动居民买房纳入社区考核# 的海报引发了热烈讨论。
文件中提到,截至6月底,一个社区要卖出去两套房,并该项工作纳入2022年度工作考核,卖不出去就要被考核,如果超额完成任务的合作社一事一议加分,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不仅如此,更颠覆三观的是:如有巨额存款,恶意不买房者,一律提醒谈话!
真的是ZF为了去库存,已经越来越出格了,而这还发生在我们中国的强二线城市青岛,简直就是“活久见”。
楼市压力可见一斑
而在房企、ZF“怪招频出”去库存的背后,也透露着当下房地产市场的三大现象:
其①:急切去化的巨大压力,否则也不会想出如此卑微的手段。
从开年以来,全国已有超100座城市出台了松绑政策,鼓励买房,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31.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4.5%。
从具体的效果上来看,结果似乎并不理想,依然没有改变当地房地产市场下滑、土地难卖的态势。
其②:开发商日子的难过,前两年楼市好的时候,许多开发商会拿高价地,这就会带来高昂的融资成本。
以前房子不愁卖,走高周转模式的房企并没有感受到融资成本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而现在楼市一下陷入冷冻期,房子卖不动了,但融资成本每天却依然再增加,最终的结果就是资金量断裂,负债高企,不得不宣布“暴雷”。
这也是为何今年我们能看到很多“地王”项目批的备案价都出乎意料的低于预期。
一方面是限价的政策,另一方面就是房企在融资成本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选择妥协,否则晚一天销售就会多增加一天的资金成本。
其③:城市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卖地已经成为部分城市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
一个城市无论是修建大规模体育场馆、还是修建地铁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卖地无疑是最快最有效解决这部分资金难题的办法。
根据数据显示,除了北京、上海、深圳这三座一线城市对土地依赖的现象并不严重、低于50%外,包括广州、长春、武汉、广州、西安、杭州、南京等众多城市对土地的依赖指标均超过100%。
但受大环境的影响,据中指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22年前五月,我国百强房企一共拿地总额为4681亿元,同比往年拿地规模下降了64.7%。
房子卖不出去,土地就卖不动,ZF在土地收入方面就会大大减少,而土地收入锐减给许多地方财政带来的可是致命打击。
意味着没有钱给公务员发工资、没有钱投入到城市建设方面,这也是为何今年我们看到流传出越来越多公务员收入降低的核心原因。
不过庆幸的是,相比于郑州和青岛,西安的楼市情况还算比较好的,虽然外围新城的确有所降温,但主城区受影响的不严重,品质和价格成正比的房子还是不愁去化的。
但总之,无论政策怎么放松,房企再如何奇思妙想,想要化解房地产库存的根本之道,还是得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